第十六章:时代拼命在跑,谁在前孰在后?(1/2)
作品:《钱鉴》姜扬翻开报表用计算器打起数字。姜扬用的计算器不同与一般的数学计算器,功能十分简单,只有加、减、乘、除、百分比等几常用功能,但个头很大有4纸大小,交直流电两用,显示屏十分清晰发着蓝光,按键大小合理弹性舒适,“+”号和“=”号尤其大,这是一台专门为银行柜台工作人员设计的计算器,是去年才出的新产品。姜扬打起报表只看数字根本不看计算器上的按键,手掌微曲,手指稍分几乎不离按键,动作幅度非常小,灵巧而富有节奏地在按键上翻飞。
姜扬打了几组数字后眼睛余光发现丁志华正愣愣地看着他便停下手问:“小丁,有事吗?”
丁志华猛地一吓:“没,没事。”丁志华指指计算器:“姜行长,神技。”
姜扬看看桌上的计算器:“这是调市分行后学的,我的算盘水平算不上高超,但也能说得过去。小丁,你的翻打百张传票的速度是多少?”
“在学校时练的,打到4分30秒左右。”丁志华报的成绩掺了水分。
“哦,还行,我最快能打到4分15秒。”
“姜行长,厉害。”
“一般般,银行的高手能打到3分20秒,后来延伸出来的一目多行是加上心算概念,但不应该适合银行平时工作使用,银行工作必须每张钱都要过手,每个数字都要拨上算盘。到了市行看到他们都用计算器,一开始时我还不服气便和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结果以我的惨败而告宣布结束。他们用计算器很轻松地打过三分三十秒,快的能打到进入二分钟,这是算盘无法做到也是无法想象的。既然输了就要服气,服气了就去认真地学。但面子是一定要挣回来的,虽然用的是他们的技术,我用了二个月的时间也进入高手行列了,打遍审计处无敌手。”
丁志华听得是心驰神往,无比羡慕说:“这是现代战胜传统的典范。姜扬,收个徒弟好吧。”
信贷员宋昭军也凑上来:“姜行长,也教教我们。”
“你们也想学,行啊。没事就用我的计算器练练,有个二十天左右就能见效果,练的时候一定要克服手指张得太开的习惯,幅度越小越好。”姜扬用手比画着,他突然停下来说:“对了,干脆到市行请两个高手来开堂培训课,我们行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姜扬收拾桌上的资料,说:“小丁,把这收起来,我暂时不用了。”
宋昭军见状准备回到座位上,姜扬叫住他:“小宋,你那儿有《借款合同》文本吗?有的话给我一份。”
小宋年龄并不小,算起来要比姜扬大二、三岁,高考考了二年,数学成绩特别好,只因语文、政治太差而落榜,和姜扬同一年考进农村银行。只是人长得矮小精干,看人时从不正视,两眼转来转去象闪电一样,也不太合群。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宋。他在农村银行受过处分,具体原因都不太清楚,石海涛上任外汇银行飞峰支行行长后广纳博采、兼收并蓄。于是,宋昭军也进了外汇银行,在出纳上干了几个月,然后调到信贷岗位上一直干到现在。
小宋应了声去拿《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文本》丁志华柜橱里就有,但见姜扬没有向他要的意思也就作罢了。
宋照军很快就拿了一本《借款合同》过来,姜扬撕了一份留下说:“我只要一份看看就行,是按省分行下发的文本样式印的吧?”将其余还给了宋照军。
宋照军看了一眼丁志华回答:“是的,是我们信贷科自己联系印刷,我具体经办的。”
姜扬随手将《借款合同》放到桌子上,又询问道:“《贷款企业固定资产抵押合同》文本有没有?”
宋照军心里“喀登”地一下,稳了稳情绪说:“由于上级行没有下发制式合同样本,而且我们行业务量小,平时用的很少。所以我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临时打印一份,姜行长若需要我去整理一份?”
“不用了,我只是随便问问。”姜扬点头示意,宋照军会意一笑地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姜扬合上笔记本放进公文包对丁志华说:“今天星期四,这个星期你手上事忙得也差不多了,下星期安排时间去企业走走。”姜扬边说边收拾桌上零碎八脑的物件。
“姜行长,准备去那些企业?”
“先去些好的企业,特别是出口创汇企业,顺路再看看呆帐企业的资产状况。”
姜扬这样要求自有他的道理,自滨江省开创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以来,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滨江省凭借大、中城市的国有老牌轻工业基础的幅射,广泛的供、销渠道让国内、海外市场这只巨大蛋糕诱人地摆在人们面前。经济杠杆这只看不到手,却让人切身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力量,各级政府的提供了包括廉价、免费的土地资源;或减、或免税、费等各种地方性优惠政策。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被吸引以农村为主要经济战场上来、利益的驱动力让经济发展暴发出令人瞠目的动力,滨江省迅速崛起并走到了全国前列。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银行号称国民经济的睛雨表,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大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钱鉴 最新章节第十六章:时代拼命在跑,谁在前孰在后?,网址:https://www.xbqg8.net/95/951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