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东宫(1/2)

作品:《北斗七星高

太子东宫书房。

惊闻德宗皇帝让舒王代替自己到汾阳王府去示恩,太子府几个身着青衫的人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尤其是太子,平时身体不好看上去就面发红,因为此时心乱如麻,整个脸看上去都显得面红耳赤,呼吸急促。

太子校书刘禹锡不满的说道:“当今陛下此举何意?这明摆着把舒王的地位抬高,让朝廷众官员怎么想?”

翰林待诏王伾说到:“如果仅仅是因为舒王提醒应该去汾阳王府探望,陛下而顺口就让他代劳还有可原,如果是有意为之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刘禹锡就大声反驳道:“怎么可能是无意之举?天子该做什么,太子该做什么,皇子该做什么都是有规制的,岂可率而为?这种逾越之举,必是有意而为。”

秘书省校书郎柳宗元看到王伾和刘禹锡义愤填膺的表,又看了看一直没有说话的太子府军师-----太子侍棋王叔文,然后说道:“诸位还请稍安勿躁,听听军师有何高见。”

王叔文似乎倒没有其他几人那么焦躁,先对太子说:“请太子殿下把今天朝会经过再详细的说一次。”

太子很不耐烦的说:“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还怎么详细?”

“务必请太子殿下仔细回忆每一个细节,b括每个人说话的次序和表。”王叔文解释道。

太子又不厌其烦的把朝会的经过仔细的复原了一遍。

听完太子仔细的把朝会经过说完后,王叔文又问:“殿下,今日宫中可有什么消息?”

太子沮丧的回答:“就是因为宫中迄今未有消息传出来呀。”

“没有消息说明还不是很糟糕。”王叔文说。

太子追问:“此话怎讲?”

其他几人也盯着王叔文。

正在此时,书房门口的侍女走进来说道:“启禀太子殿下,罗先生请脉来了。”

太子点点头表示同意,侍女让大夫罗令则走了书房,王叔文停住不语。罗令则站到太子身边说道:“太子殿下,该把脉了,世子帮您熬的药马上也熬好了。”

太子伸出手架到椅背上,罗令则伸手把脉,太子对王叔文说:“罗大夫不是外人”。

于是王叔文继续说道:“宫中没有消息传来,说明今天这事并不是蓄谋已久的,否则无论是皇后,还是太子在宫里的人,都不可能连影子都不知道。为今只能是两种况,第一,皇上今天在朝会上就是一高兴未加索随口而出;第二,这件事是皇上与舒王有了默契。先分析第一种况,以皇上的心来看,是希望征收间架税和除陌钱的,不管今天在朝会过程中有什么不同意见,此事最终还是定下来了,所以皇帝心里自然高兴;再分析第二种况,如果我没记错,太子说‘当舒王奏请汾阳王府示恩’一事时,是陛下未等俱文珍代言,自己就亲口让舒王‘讲’,由此一点来看,陛下肯定事先就知道收税一事和舒王有关,舒王对陛下在税收一事上投之以桃,所以陛下在汾阳王这件事上对舒王报之以李。”

刘禹锡听了点点头,说道:“听你分析的倒是有点道理。如果舒王和父皇是投桃报李,那么今天父皇的旨意就是未加索后的率而言了。”

太子听了王叔文的分析仔细想了想,心似乎有所好转,气息稍微缓和了一些,脸也不像刚才那么赤红了,说道:“父皇也真是,对舒王什么赏赐不行,偏偏用这种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的方式。”

王叔文说道:“今天的事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大家有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聚集在王叔文脸上。

“这说明舒王在暗地里有动作。”王叔文若有所的说,“如果我猜测的不错,舒王已经开始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之心。”

几个人正凝神屏气的听着王叔文的分析,世子李淳从外边端着药碗走了进来,走到太子身边双手奉上,太子接过喝下,把碗交给世子。

世子李淳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的离开,而是恭敬地说道:“父王,儿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太子李诵不耐烦地说道:“你有什么话就快说,我这里还有事。”

“儿臣以为,父王既是当今陛下亲自昭告天下而册封的太子,就该以太子的规制来行事,日日见习朝政。且太子侍奉皇上,除按礼节问候饮食、健康外,不应擅自干预宫外事务。而今父王私下里议论当今陛下的言行,于臣是不敬,于子是为不孝。假如儿臣私下议论父王,父王如果知道了会做何想?”说完,李淳看着太子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看到世子李淳的目光有轻微变化,太子李诵马上就想到了儿子李淳和自己说的那张字条的事,心底暗暗自责,怎能如此大意?但是表面上,太子还是假意面有愠地说道:“你懂什么?我这里又不是在议论父皇功过,只不过是在和几位大人就事论事的探讨朝政。”

世子李淳说道:“那是儿臣误会了,请父王恕罪。”说完,李淳转身走了出去。罗令则也已经把完脉,对太子说道:“太子脉象与平日无异,在下告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斗七星高 最新章节第六章 东宫,网址:https://www.xbqg8.net/91/91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