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二章 皇长子赵桓(2/3)

作者:
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导致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的太子薛明尚还是头一次见,但在这之前,对于这个未来的皇帝薛明却也早已是“久仰大名”了的。宋钦宗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其中对危局产生关键性影响者,则是耿南仲、李纲、种师道等人。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救国之策不被宋钦宗采纳,而一些重要误国之谋却又被宋钦宗采纳。例如耿南仲,宋钦宗即位前,耿南仲曾任十四年的皇太子宫僚。宋徽宗**爱三子郓王赵楷,颇有废立之意。“渊圣皇帝在东宫,当宣和季年,王黼欲摇动者屡矣。耿南仲为东宫官,计无所出,则归依右丞李邦彦。邦彦其时方被**眷,又阴为他日之计,每因王黼谗谮,颇曾解纷。”由于在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时的特殊关系,宋钦宗即位后的第三天,就命耿南仲为签书枢密院事,耿南仲害怕金军,“奉椒房出奔”,一度逃离开封,仍深得宋钦宗的信任。耿南仲任执政后最“重要”的政绩,一是排除异己,二是“主和议”,破坏抗金。此两条劣迹不是在平时,而是在危难时期,就不能不在北宋覆亡中起着恶劣的作用。怯于公战,勇于私斗,宋朝有不少士大夫,如果说他们治国和救国全然无方,而彼此勾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却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耿南仲就是一个典型。后来当金军南侵之际,宋方朝野乱成一团,简直是束手无策。时为太常少卿的薛明舅舅李纲却脱颖而出,升兵部侍郎,很快又升执政。宋钦宗随即又授任他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正如《朱子语类》所说:“当时不使他,更使谁?士气至此,消索无馀,它人皆不肯向前。惟有渠尚不顾死,且得倚仗之。”李纲作为一个本不知兵的文臣,在仓猝之际,居然相当有效地组织了开封的城防,屡次击退了敌人。他既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却又招致了同列很深的忌妒。宋钦宗本人来回摇摆于卑怯的投降主义和轻率的冒险主义之间,他委任李纲负责城防,又不能授予全权,更不听李纲的劝阻,而致力于屈辱求和。靖康元年二月初,生了宋钦宗批准姚平仲劫金营而失败的事件。李焘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将此事归结为“李纲主平仲之谋”,但李纲在上皇帝奏中明确说,“平仲之出”,“在微臣实无所与”。故《朱子语类》力辩其非,说:“劫寨一事,决于姚平仲侥幸之举,纲实不知。”事实上,此次劫寨“杀伤相当”,“行营司所失才百馀人,而陕西兵及勤王之师折伤千馀人”,然而宰相李邦彦“方主和议,忌李纲主战”,他与众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