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朝廷之争(1/2)
作品:《并不存在的世界》说句大逆不道的话,皇室不过如此。
士族不过是幸运的村户,皇室不过是幸运的士族,他们只是投胎投得好,仅此而已。
这便是我来皇宫几个月的感觉。
云诡波谲的真正斗争不在皇宫,而在朝廷。
皇室仅仅是几百个从小养尊处优的男男女女,掌权的核心皇族不过区区几人——皇帝、皇后、皇弟、皇妹、皇储、二皇子、十皇子,此外还有几个努力往上爬的皇子皇侄。你不要指望一个人幸运地投胎成皇族后又幸运地投胎成聪明人,就好像你不能指望你用一铜元买张彩票中了一金元,然后又用这一金元买彩票中一万金元。信这种事的人都是弱智,比如皇族们就都信,他们都信他们既是最幸运的人又是最聪明的人。
说了皇族,再说朝廷。朝廷分为内廷和外廷。
外廷是个大杂烩,包括京城和地方的大小士族、投靠他们的阉人、土豪。尤其是京畿、江南两地的地方豪强,自办学堂、自掌舆论、结党营私,让皇室和内廷极为厌恶。
内廷是皇帝的私人机构,统领朝廷。内廷机构林立,包括分管朝廷的各个机构,官员包括皇宫和京城的皇官,以及地方上的督军、监军。这是唯一平民能进入的机构,是皇权用来压制士族的机构,能力是唯一的条件,科举是唯一的方式。大明的武装力量也是由他们代皇帝统领,包括一万禁侍军,一百万禁军,两千万皇军,几千万杂牌军。
-
-
二十年前,先帝朱照乾病故——这是钦定说法,民间传是暴毙,很多大臣因为传言皇帝失踪被族灭。
总之先帝的皇弟登基,即是当今圣上朱照天。
皇帝二十年不关心政事,居然也把天下搞得看起来欣欣向荣,起码史书中经常记载的民众易子而食的事没有发生。皇帝不干事,朝廷和民间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乱。
内廷和外廷互相攻击,士族的流言遍布天下,内廷的皇官钳制各省。内廷官员不过区区数千人,而且都是太监,外廷官员一直剧增,以前是几十万,现在恐怕有几百万了吧。
外廷经常要求内廷交出朱笔和玉玺,内廷反驳说:“没有我们替皇帝分忧,你们谁来皇宫替皇帝写诏书,你吗?”
所有党争的理由都根源于皇室,比如连一个“皇室是由人到神,还是由神到人”的牛角尖问题也能争得头破血流,各派的观点还经常互换,反正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套,根据各派的强弱在敌我之间互相转换。在我没来皇宫之前的好几年,内廷总管李永福和外廷宰相赵光信就已经斗得水火不容了,朝廷所有人都在等着他们最终火并的结果。
-
-
我总是在想,皇权到底大不大?这些党争口口声声为了皇帝,最后皇权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或者说,权力是什么?信念还是暴力,信仰还是能力?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当今皇帝只不过是不想掌权,他一句话就可以掌权;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皇帝永远只不过是一具傀儡。
我一边寻思这种逆天谋反的事,一边慢慢地升成了正式皇官。我的正式职位是:广储司总管太监助理,官阶副四品,负责皇帝的物品管理。
这个等级足够在地方上吓死一票人,东方荣当了县长才是区区正七品,东方家主不过是副二品,他的儿子们才副三品。内廷的官阶要远远高于外廷,不然皇帝如何用内廷管理外廷?
不过后来我才明白,我们这批新人升得快,是因为前些年内廷内斗已经死了好多人,位置空出来不少。内廷中也有不少派系,已经好几派都来找过我了。当然,我是有多少包票就开出多少包票,其中的勾心斗角不必细说。如果我说话算数的话,我已经是好多人的心腹了。
内廷之乱,不下于外廷。甚至内廷总管这个名义上的内廷领袖都不能管好内廷,他的命令在下面很少有完完全全的执行机会。
总之,我会试成绩好,会说话会办事,或许还有贵人提携,我爬得够快,已经算是排名前三四百名的皇官了。我算了一下,内廷总管下有三厂、六处、八部、八府,每个部门正负两个主管,每个主管两个助理,总共一百多人,这些人都算我的上司,他们往下就是像广储司总管太监——我的顶头上司——这种级别的。
由于广储司负责皇帝的礼仪,我已经是少数能旁听朝会的皇官了,了解了不少内情。
-
-
外廷和内廷斗得惊天动地,后宫内也斗得不亦乐乎。
说出来你或许不信,但是皇宫一直就是这么狗血——比如某天传闻皇帝和皇后打起架来了!
宫女太监们像长舌妇一样到处乱传,我也像无聊的村妇一样竖着耳朵听。
服侍后宫的是内务府中的敬事司,也算是我的同部门。我问了半天我的同事才明白细节:
皇帝临幸了一个宫女,皇后吃醋了,直接打死那个宫女。
皇帝不理皇后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并不存在的世界 最新章节第四十六章 朝廷之争,网址:https://www.xbqg8.net/86/867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