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帝京之争(1/3)

作品:《并不存在的世界

二月上旬,朝会讨论的是大唐帝国的国本问题。所谓国本,就是皇储——也就是讨论下任皇帝的人选问题。

这次挺顺利的,基本上没人扯淡。虽然某些儒教的书呆子、京官说着什么“自古以来皇储必须成年”——我估计他们也不一定是真的书呆子,或许只是沽名钓誉——其余所有人都同意九岁的李长庚为皇储。李长庚是皇帝李鸿思的嫡长子,因此皇储的地位毋庸置疑。

-

-

讨论完国本后,接着讨论国教。

大唐国教依然是儒教,四大正教依次是儒教、佛教、道教、神教。

皇帝宣布所有教派、党派合法。无论什么教派,只要不杀人,不反朝廷,一律合法。好多人反对,但是皇帝非要这样。群臣中赞同的,有些是觉得真该这样,比如杨明阳,比如我;有些只是为了暂时积聚实力,准备以后收拾他们,比如张强生,比如郑安民。总之,这次朝会之后,各种教派就真的合法了。

邪教基本安稳了——除了侍死教。侍死教完全不懂得妥协。这很自然,他们的目的就是死。举例子说吧,平等教、自由教、商业教、女盟教等等,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当朝廷不满足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发展成邪教;当朝廷满足他们的时候,谁还当邪教啊。而侍死教本来就是为了死,完全不关朝廷什么事。侍死教成天着自杀袭击,自然不在话下,无需多说。

-

-

讨论完教派后,讨论国姓。

历朝历代建立后,国姓必须是唯一的,这叫“为尊者讳”。比如前朝大明,天下四十亿人只有一家可以姓朱。当初朱大元当了皇帝,当时几千万其他姓朱的人必须全部改姓,只准他一家人姓朱。此外,人们名字有“大”有“元”的也必须改名。当初大郑人的姓名都是两个字,而大明人的姓名就必须三个字。当初大明灭大郑后,宣布大郑国姓“辛”为禁姓。——这些完全都是为了跟前朝区别。

按照这个阵势,现在大唐建立,天下两亿多姓李的人都要改姓,而且名字似乎也要改成两个字的。

但大唐皇帝李鸿思是个好人啊。他根本不在乎这种规矩——或许他在乎,但为了人民,他忍痛割爱了。

于是,天下姓李的继续可以姓李。消息传出,两亿多姓李的成了国姓人,他们真心地拥护皇帝。

按照惯例,前明国姓“朱”成了禁姓,凡是姓“朱”的人,格杀勿论。这点很好执行,因为天下本来就没有一个男人姓朱了啊!姓朱的都被大汉皇帝刘兴朝杀光了!现在的大明皇族,从理论上讲只有三个女人——大明郡主朱照婉,东方永白老婆**紫,金宇光老婆**莎——但从血缘上讲就多了去了。朱照定还有一百多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那些都是李鸿思的叔叔们;朱照定还有几千个侄子,那些都是李鸿思的堂兄弟们;此外,各种远房血脉更是繁多。——当然,他们早就不姓朱了,自然不是皇族。真是幸运。当年发明“皇族次子为士族”的人真是先知。如果没这个制度,恐怕当年刘兴朝要杀几千万姓朱的皇族吧。你想,二十年增加一倍,几百年能增加到什么程度。

按照惯例,“前朝国姓”“辛”也可以姓了。因为它不再是前朝国姓,而是前前朝国姓,本朝才不管你呢。

此外,在皇帝的坚持下,《百家姓》被取消掉。从此以后,你爱姓什么姓什么,你的姓名爱几个字就几个字——不,只有三个选择: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而且名字只能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哎,我曾经以为我两个字的姓名很有个性,没想到,今后天下到处都是两个字的姓名了。

-

-

讨论完国姓后,接着讨论了国语问题。

这没啥好说的,京畿方言就是国语,就是官话。朴晴虹还想把辽东方言做为国语,遭到全体朝廷的反对,只好作罢。

此外,国树、国鸟、国宝、国徽、国旗等等一些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都被讨论了。

之后,大唐建国之初最激烈的讨论来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问题。

-

-

叙述这个问题之前,我说下朝廷的情况,说下东西长安的情况。

我想了想,如果不算其余各省,长安朝廷有这几个势力:

辽东派。辽东来了好多官员,辽东军也来了几百万。他们的死敌是京畿土著。

京畿派。也就是京畿土著士族,人不多了,就几十家,最大的是弘农杨氏。

官僚派。就是皇官、京官们。现在没有元老会,内廷名存实亡,沦落到跟近侍太监一样惨了。赵余央、张强生、吕承志,还有我,大概都能归入这一类。

士族派。以杨明阳为代表的这一群士族。其余诸省的封疆大吏都或明或暗地支持他。不严格来说,吕承志也能归入这一派。

近臣派。指郑安民、安宁旭这些人。他们成天和皇帝在一起——甚至睡在一起。禁军和皇军归他们指挥。

西长安依然是一片工地,只有皇宫完好。皇宫周围有几百万住在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并不存在的世界 最新章节第二十八章 帝京之争,网址:https://www.xbqg8.net/86/8671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