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锋芒之锐(1/2)

作品:《乱清

在恭王心目中,关卓凡变得愈来愈不可捉摸——不是说关某人喜怒无常,而是不晓得他还有多大的潜力没有发作,不晓得他下一步棋会摆在哪里。【无弹窗小说网b】

这种感到愈强烈,恭王和关卓凡正面对垒的意欲就愈弱。

从关卓凡弃二品总兵之位、赴上海七品知县之任开端,恭王对他,就开端有这种感到了。只是那个时候,恭王高高在上,这种感到可以转化为居高临下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识人之明”的自得。

随着两人地位的迅速接近,这种感到很快就变成了要挟和压迫。恭王起衅于关卓凡,几乎出于本能——他并不是要打倒关卓凡,只是不盼看关卓凡再靠近自己了。

既不能将关卓凡打下往,在他眼前,恭王便本能地想往后退——只为保持“安全间隔”。

恭王的抗压力非常有限,事实上,上次被黜出军机、革往一切差使,恭王就起了隐退的心思,最后是在文祥和宝鋆的勉励下才挺了过来。

但类似的“体验”,他是真的不想再来一次了。

因此,对关卓凡,恭王既无心“对撼”,便只能合作,甚至你进一步,我退一步。

但宝鋆的心思和恭王不一样。

恭王是宣宗亲子,是地位最高的宗室,纵使“失权”,也不会“失势”,更不会损他天生的富贵。就是说,恭王有足够广阔的退路——这也是他斗志不坚的重要原因之一。

宝鋆的情况不同。他出身不高,能够位居一品,固然是由于本人精明强干。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恭王与其意气相投。相互引为知己。恭王竭力为宝鋆奥援。而宝鋆亦为恭王强辅,两个人同进同退,才有本日共直中枢的局面。

假如关卓凡持续上升,那么很快恭王就会立不住脚——政坛的最顶端没有那么宽广的地位。恭王假如退出机枢,他宝佩蘅还呆得住吗?

除非他也像文博川、曹琢如那样,投奔关卓凡——反正,宝鋆就是这么懂得文祥和曹毓瑛的举动的。

可是并不是你主动靠过往人家就会收的。特别是处在这样高的地位的人物。宝鋆敏锐地感到到自己和关卓凡气味不投,不可能真正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

而且。固然人还在日本,但是宝鋆认为,关卓凡已经开端对付自己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见解,原因在新任户部尚书阎敬铭。

阎敬铭进京,是一贯的做派:一主一仆,弊车布服,行李萧然。不认识他的,没有一个人想得到,这个瘦小丑陋的老头,居然是当朝极品大员。

进宫陛见的越日。阎敬铭便到部视事。

户部立时天翻地覆。

户部两百年积弊,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北档房为天下财赋总汇。但阎敬铭坐堂,问起存银、出纳、盈亏,满员司官,总办、领办、会办,皆一问三不知。进而略加考核,这几个二货,居然连基础的看账、算账也不会。阎敬铭固然曾在户部干过,深知积弊所在,可也没想到,只过了二十多年,户部中枢之地,已经荒谬到这个程度。阎丹初先是瞠目结舌,继而勃然大怒,把北档房几个满员司官,全部参革。

阎敬铭上奏:“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目张,弄虚作假,治丝愈棼。欲为根本厘清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

军机会议之后,两宫准其所奏。

阎敬铭于是大动干戈。他不是“参用汉员”,而是“全用汉员”。户部各个机要部分的中下层官吏,几乎全部换成了汉人。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端,清朝的财政中枢,一步步地落进了汉人的掌控之中。

阎敬铭奏折中提到的“三库”,指的是户部名下的银库、绸缎库、颜料库。

先说绸缎库和颜料库。

不要被它们的名字骗了,这两个大库中,除了绸缎和颜料,还有很多其他物品,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实在是天下贡品总汇。这两个库的问题,首先还不在账目标混乱——这是根本查不清新的;而是两百年下来,很多贡品经年累月,腐烂霉烂,完整不堪应用,都成了“逝世物”,造成了极大的糟践。剩下的能用的东西也统统昏昏大睡,可贵的资金就这样长时间地沉淀着。

阎敬铭的对策有二:

一是将已经朽烂的物品统统搬出大库烧毁;库中所余盘点明确,除朝廷留用部分外,其余按市价销售,所得进国库。

这个打算,吃力不谄谀,亦难免中饱之讥,朝野高低,颇有争议,朝廷暂时没有批准。

但第二个对策就是“德政”了。

阎敬铭上奏,大幅减少各省进贡的次数和贡品的数目——朝廷根本用不了这么很多,不晓得有多少人力物力,糟践在处所、京城以及进京的路途上!

这个奏折,朝廷迅速批准了,并请求户部,重新核定各省进贡的种类、数目的具体数据。

对于这项政策,各省固然同声颂圣,阎敬铭本人也博得了很好的名声。

有人兴奋,就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五章 锋芒之锐,网址:https://www.xbqg8.net/71/7185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