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1/2)
作品:《乱清》提督一般是一省一设,但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不设提督,以巡抚兼领提督事。
张勇“领山东提督事”,伊克桑“领安徽提督事”,就是说,鲁、皖两省的巡抚不再“兼领提督事”;事实上,张勇和伊克桑也不会跑到山东、安徽就任,只是“远领”,那么,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意味着军制、乃至政制的重大变更即将产生。
到了晚清,各地的旗营、绿营,即各位提督下面的部队,已完整沦为治安部队,甚至连治安战都打不了。这帮丘八,正经野战根本不能指看,更别说近代化的战斗了。
必定要打,只能够像湘军、淮军那样,临时拉杆子,拼凑出一支部队来。这种部队的战力,不论曾国藩之流怎样会“看人”、“治军”,说到底系于两点:一,银子;二,同乡情义。
所以,仗一打完,银子赚饱了,气就泄了,战力顶多剩下五成;同时,自然变成个“同乡会”,成为统兵将领的个人私产,国家指挥不灵唯仙独行全文浏览。于是对于国家来说,战力再打个对折,顶多剩下个二、三成。
这种部队,有什么用呢?
关卓凡的方案中,这一类部队,不论旗营、绿营,湘军、淮军,全部都要裁撤、缩编,留下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尚堪用者,一部分整编成纯粹的治安军,每省置一副将、甚至参将足矣;另外一部分,进进新建立的警察系统。
裁军要花钱,但养着大批没有用处的部队更花钱。
同时,在轩军的基础上,建立正规的、近代化的国防军。
新的部队,不论是国防军还是治安军,都要和政权严格区离。
现在的处所督抚,不但拥有行政权、财政权,还在事实上拥有军事指挥权。
清朝和明朝一样,为防止武人跋扈乃至作乱。刻意压低军事指挥官的地位和权利。提督从一品,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但军人提督却要受文人总督和巡抚的节制,从一品的官,见到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要行庭参礼,非常搞笑。
为使行礼受礼的都没那么别扭,拉近大伙儿的间隔,朝廷一般会给总督和巡抚加一个衔头: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两个从一品;侍郎。这个正二品。
有的总督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殿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大学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衔头了,对于一个提督来说,这是泰山压顶般的存在。明明和人家平级。或者也就比人家低一级,但到了人家眼前,未等行礼,腿脚就先变软了。
这种制度在有效地把持了武人跋扈的同时,也有效地消减了战斗力;还有,中心政府足够壮大的时候自然无事,但一旦中心政府衰弱,手中同时捏着政、财、军大权的处所督抚便很难把持了。
这是原时空清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亿万萌妻,高冷b超给力最新章节。
关卓凡既要改革军制,也要向处所收权——首先要收的就是军权。
所以。张勇和伊克桑“领提督事”,不是单纯意义上往山东和安徽占地盘的。而是,一,裁撤、整编当地的部队;二,将原属巡抚的军事指挥权收回朝廷。或者说,暂时收回代表朝廷的关大帅。
山东这块地盘,东捻、西捻都覆灭于斯,就是说完整是由关卓凡打下来的,拿过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轩军手中,朝廷以此为由交给了关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鸿章的地盘,似乎多少会引出发点麻烦,但没关系,隐士自有妙计。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军权于朝廷,两宫皇太后和军机全班当然举双手同意。但刚开真个时候亦不无忧虑,怕的是会遭到处所督抚的抵制。但关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实证实他的断定完整是正确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部队最多的那位:李鸿章。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剿平东捻之后,关卓凡在报捷请功的折子中,极力展叙淮军的功劳。单从字面上看,淮军简直还在轩军之上。
关卓凡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首先,固然刘铭传对鲍超恩将仇报,但淮军整体上确实是有功劳的。在轩军回国之前,官军比较成功地履行了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中,淮军是主力。这个为轩军最后速竞全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李鸿章有多少弊病,纵观当时的处所督抚,他算是思想最开通、能力最强的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同盟军的,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李鸿章这种人的支撑和参与。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军,盼看你配合韩警官最新章节。
李鸿章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国其他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最大的理想是“进相”,即当上大学士。但这个,得拿功劳来换。
这个功劳,关卓凡给了李鸿章。
内阁大学士两殿两阁,一共四位;协办大学士两位,都是满汉各半。
拜胜保之赐,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有缺,遗缺由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升补。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网址:https://www.xbqg8.net/71/7185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