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三十七章:计划更易(1/2)

作者:罗小明
“隆隆隆隆————”

沉重的马蹄叩击在冰冷的大地上发出宛如龙吟般的低鸣。

大地随着马蹄的响动声似乎都在微微的颤抖着。

在那一连逆风招展的暗红色的旌旗之中,一面高达一丈五尺的火红色旌旗立于最前尤为瞩目。

旌旗之上插戴珠缨,后接雉尾,长达诏的亲信家丁,论功的官员看在曹文诏的面子上起码也不会克扣太多,他的战功也不至于被吞没。

文官晋升需要从一步一步往上,讲的是能力,讲的是人脉,讲的是经验,最重要的其实是资历。

只是从青袍到绯袍,便是很多人的一生。

甚至很多人一生都穿着青袍,没有穿戴绯袍的机会。

但是武官却不一样,资历对于武官来说并不重要,经验也不重要,军功就是一切。

武官相对于文官来说,升迁晋级都要简单的多。

崇祯十二年时,吴三桂二十七岁便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

明时的总兵虽然严格来说没有任何的品级,但是手中却有实打实的权力,朝廷也会给予对应品级官职作为补充。

只要手中掌握着军功,平步青云并非是虚妄。

成为参将,其实才算是真正迈入了高级将领的序列。

一般游击的兵额只在千人左右,不会超过两千,所执行的任务和肩负的责任往往是作为偏师和支援。

游击的自主权很低,一般都是随从本镇的参将、副总兵,总兵作战。

当初洪承畴之所以让他领游击营单独出击,其实也是因为兵力捉襟见肘,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抽调。

而参将才是真正的独领一营,单走一路,镇守一地。

成为参将,意味着可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兵额。

部下也可以拥有更为精良的装备,更多的军饷和更高的地位。

随着动荡的持续,辽东的糜烂,武官的地位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在崇祯诏放下了姿态低头服软之后,曹文诏斩获的所有军功皆是报上庙堂,没有再出现此前勘验不合的事情,而粮草饷银也都是足额发放,没有半分拖欠。

陈望也因此得了不少的好处。

淳化之战的时候,不仅得到了兵员补充,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的粮饷军械援助。

陈望心思流转,现在洪承畴手下正是用人之际。

陕西进剿,副总兵三死一伤,艾万年、柳国镇、张外嘉三人战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