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岁安书院开办(2/5)

作品:《从李元芳开始



卢俊义道:“原来倒是有的,现在却是用不到你了……蒋二郎!”

蒋敬正好从御拳馆走出来,闻言看了过来,微笑道:“卢少郎,这么早啊!”

卢俊义道:“不早了!实不相瞒,我昨夜心情振奋,都未入眠,就期待着这一刻呢!”

蒋敬倒是没怎么激动,他对于开办书院其实也不看好。

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各阶层的求学需求越来越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为广大士子提供读书求学场所的机会。

社会背景是一方面,具体的推行者也功不可没,比如范仲淹,他不仅推崇古文运动,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骈文,还注重教育,走到哪儿,就到哪儿开办书院,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泰州等地区,都深受范仲淹办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地区也成为了后世出进士相对较多的重要地区。

正因为北宋的教育,普及到了民间,使得获取教育资源再也不是贵族官僚子弟的特权,才有了寒门子弟的屡屡及第。

但渐渐的,各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除去早已名声在外的八大书院,剩下的有名儒坐镇,才能屹立于士林之列,才能让那些权贵富户,愿意将孩子送进去读书,并且奉上丰厚的束修(xiu)。

送“束修”投师的礼俗,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当时是十条腊肉,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十条腊肉,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

如唐朝时期,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到了后来,给先生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修”了。

热门的书院生源不愁,单靠每月的束修就是一笔庞大的收入,过着名利双收的生活。

而剩下来的书院,只能靠着较低的学费,吸引那些平民家的孩子入书院,积少成多。

所以究其根本,书院的关键还是学生。

学生多了,多出几位进士,立刻名声大噪,扶摇直上,学生少了,连续几届颗粒无收,那就算是八大书院,也会跌下神坛。

人总是追逐成功的。

而在北宋,教出进士的先生,就是成功,其他说一千道一万,都是空话。

蒋敬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对于兄长也极为崇拜,他觉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李元芳开始》 最新章节第六百一十三章 岁安书院开办,网址:https://www.xbqg888.com/385/385639/61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