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九十一章 万变不离其宗(3/4)

作者:三寸刀
留给观众想象空间,为了表现这些招式的震撼,他把真实招式的具象化和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完美的组合到了一起。

再加上无数个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出其不意的穿插其中,整体风格的飘逸、胜负过程中不断的起伏转折等等就尽数体现了出来。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功之处,是刘清山建议的多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民乐曲子,影片中的插曲和配乐则主要是将这些本土资源的重新使用。

《闯将令》、《四川将军令》、《十面埋伏》、《东海渔歌》《、小刀会组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每一首都使人热血贲张,令人听了会有种男儿当自强的豪情油然而生。

这些民乐之所以被人们喜闻乐见,是由于其慷慨悲壮的基调和浓厚的民族色彩,而成为香江武侠剧的常用配乐,甚至早在五、六十年代的粤语武侠电影时期就开始被广泛采用。

让《功夫》里出现人们熟悉的音乐,是影片更容易博得认同的小手段之一,同时还借此弘扬了传统民间文化,也更适合华夏武术的传播。

其实连那些配角们的身上,同样有很多香江武侠剧的影子。

“神雕侠侣”就不必说了,而“火云邪神”则是邵氏武侠老片《如来神掌》中的反派。

“蛇形拳”、“六指琴魔”以及“斧头帮”的大阵仗来自邵氏老片《马永贞》。

“五郎八卦棍”出自刘家良导演刘家辉主演的同名电影,肥婆四的“狮吼功”是模仿《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

“火云邪神”双指夹住子弹也堪媲美东方不败,再加上浩气长存的伟大武术家李小龙先生的截拳道,《功夫》致敬了香江武侠片的黄金年代,荟萃了那个年代的诸多见证人,是为集大成者。

如此多被人津津乐道的熟悉因素,再次亮相却演绎出一个陌生的故事,仅仅这种追忆和新鲜混杂的感受就足够美好了。

这也是那天深夜,周兴池在电话中听到故事梗概,就再也难抑心中迫切的主要原因。

香江人对于传统武侠剧的偏爱是普遍性的,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几乎伴随了所有人的成长经历。

如果说,关于这些被刘清山全部照搬过来的原著精华部分,是构成新版剧本核心部分的根基,那么同样经过他的武打设计,让这一版的《功夫》被无限提升到令人痴迷的真正武侠剧的经典境界,就更加不容忽视了。

全片五幕重要的打斗,也是片中的五个大高.潮部分,经过了他纯正古武传承套路的设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