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设立西厂(2/2)
作品:《中华世纪谈》官员,把官爵当做赏赐。
只要能讨皇帝的欢心,不管能力高低,都能获得官职。攀不上皇帝,通过贿赂皇帝宠幸的嫔妃、太监也能获得皇帝的批条。明宪宗签批的传奉官多达数千人,其中跑宦官梁芳门路的人就多达千人。有一个毫无功名的人一跃成为太常卿。如此一来,想做官的人不再把功夫下在科举上面,想升官的人不再把功夫放在政绩上面,都热衷跑官买官,靠谄媚和贿赂上位。朝内佞幸小人越来越多,吏治越来越差。
明宪宗最遭人诟病的是建立西厂,把明朝的特务政治、酷吏政治推上高峰。
西厂跟东厂一样是一个由宦官领导的特务组织,但比东厂地位更高、权力更大。它可以不经请示皇帝直接抓大臣下狱审讯,集公检法于一体。
当初明太祖建立锦衣卫监视朝野。明成祖建立东厂监视锦衣卫。明宪宗尤嫌不足,又建立了不受任何监督、拥有无限权力的西厂跟锦衣卫、东厂并立。
明宪宗之所以要加强特务工作跟他长期沉溺后宫有关。
明宪宗刚即位的头几年还象那么回事,按时上下班,和群臣一起讨论朝政并做出批示。可没过多久就躲进深宫里不再见人,只靠书面批示或者太监传话来遥控指挥。
出了什么事呢?是他沉溺后宫酒色吗?不是。
前面提到过,明宪宗是个结巴嘴子,说话结……结…….结、结、结….结巴。
这毛病实在有损皇帝的光辉形象。
因为皇上有口吃这毛病,所以在朝堂上很少说话。大臣们为什么事争得脸红脖子粗,明宪宗只是瞪着俩大眼珠子看着,也不插话。双方争执不下请皇帝裁决,明宪宗也只是简单回答知道了。明宪宗不仅嘴慢,脑子也慢,需要较长时间思考。
明宪宗视上朝为苦差,后来索性不去上朝。谁有事上奏折。语言交流存在障碍,那咱就文字交流。明宪宗虽然不去上朝但工作并没有耽误。大臣的奏折他还是看的,该准的准,该驳的驳。
但是皇帝宅在家里不出来,依靠宦官上通下达,就给了宦官擅权乱政的机会。
当时宦官的权势已经很大了。宦官不仅代表皇帝出使国内外,充当监军、镇守,还深入到各级党政机关监视官民的一举一动。
明宪宗不见外人,更加依赖太监。他不仅需要借太监的嘴去传达圣旨,还要借太监的眼去监视群臣。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宫外阴谋重重,于是增设西厂,扩大特务组织的规模和职能。
明宪宗派贴身太监汪直负责西厂。
汪直秉承宁可错抓一千,不能错放一个的办案理念上任后办了一系列大案要案。但凡有人告发或得到什么线索,不管有影没影,先抓后审,罗织株连,不惜大兴冤狱。
大批朝臣、官吏、百姓被投入监狱。即使是三品以上,相当于现在中央国级高干,汪直也是说抓就抓。一般官民更是不在话下。一件小事,一句牢骚话,对汪直等宦官不敬,都可能被上纲上线为图谋不轨的大案。是杀是剐是抄家,都是汪直一句话的事。朝野对汪直畏之如虎。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朝廷内外骚动不安。“百司……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行旅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庶民不安于业”。大臣们纷纷向明宪宗进谏,要求撤销西厂。肃反扩大化伤及太多的无辜,没有造反也会让西厂给逼反了。这样搞不但不利于社稷,反倒会危及社稷。
明宪宗不太情愿地撤销了西厂。但是他固有的不安全感使他不久后又恢复了西厂。按他的想法,肃反扩大化即使制造了一半冤案,不是还有一半是真的么?
明宪宗“复开西厂,……直焰愈炽”。明宪宗重开西厂后,汪直气焰更加嚣张。所有说他和西厂坏话的人都遭到他的严厉报复。从此,士大夫“益俯首事直,无敢与抗者”。
本章已完成!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371,设立西厂,网址:https://www.xbqg8.net/319/31973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