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仁宣之治(2/2)

作品:《中华世纪谈

相提并论。

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仁宣两帝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以“仁”著称的明仁宗延续了明初以来的殉葬制度。殉葬本来在汉朝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让它死灰复燃。他活着杀人,死了也要杀人,让他妃子们陪他去逛阴曹地府。“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太祖让40个嫔妃宫女陪葬。明成祖死时留话让30个嫔妃宫女陪葬。明仁宗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中国正史没有记载殉葬过程。给明成祖殉葬的妃子里有朝鲜人,因此殉葬过程被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下来。

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有一个妃子被白绫套住脖子后,哭喊: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太监一脚踢开她脚下凳子,喊声嘎然而止。

明仁宗自己死时让5个妃子陪葬。明宣宗是8个。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终止了殉葬。

明宣宗有个业余爱好,喜欢斗蟋蟀。他下旨让地方进贡上好的蟋蟀。地方官将采办蟋蟀作为政治任务下达。皇帝要一千个,地方官下达任务时就要一万个,十里挑一献给皇上。任务层层加码,落到老百姓头上就变成一个天文数字。老百姓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放下农活到处逮蟋蟀。百姓不胜其扰,给明宣宗起了个外号叫“蟋蟀皇帝”。

有一个地方逮着一个极品蟋蟀,雄壮而凶猛。地方官立即派人去取。这个人取来后带回家里。妻子好奇,打开蟋蟀罐想瞧一瞧。没想到蟋蟀眼疾脚快一跃而出跳到地上。一只大公鸡看到,眼疾嘴快把它叼进嘴里,吃了。妻子吓坏了,上吊身亡。丈夫又伤心又害怕也跟着上吊了。一只蟋蟀竟害得一家人家破人亡。

据说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促织》一篇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

明宣宗热衷斗蟋蟀,工作就难免受到影响。虽然从明仁宗开始内阁分担了皇帝的一部分工作,但皇帝的工作仍不轻松。内阁代为浏览奏章,附上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皇帝如果同意就用红笔把内阁意见作为自己的批示写在奏章上,如果不同意就不理内阁意见直接写上自己的意见。每天的奏章很多,皇帝即使不走脑子直接抄内阁的意见也需要很多时间。明宣宗为了省出更多的时间斗蟋蟀,让太监帮他抄内阁意见,然后叫人盖章了事。

这事乍看好像无所谓。皇帝不过偷点懒而已。太监不过是一个抄写员而已。但是此头一开,后面刹不住了。之后的皇帝越来越懒,连奏章也懒得看,直接叫太监代办。太监成了代理皇帝。太监如果同意内阁意见就抄下来,如果不同意就直接加上自己的意见。玉玺一盖,太监的意见就成了皇帝的谕旨。

太监和皇帝朝夕相处,深得皇帝的信任。这种信任演变成一种权力。太监可以替皇帝做主。

太监在明宣宗时代重返政治舞台。
本章已完成!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367,仁宣之治,网址:https://www.xbqg8.net/319/31973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