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国实力(2/5)
作品:《国家生死攸关之超级大国》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在场的中国人:“也许,你们习惯了你们国家的富强和伟大,习惯了今天的繁荣,甚至习惯了将任何政府的举措视为盘剥民众。但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应该告诉你们的是,中国确实很伟大!”
众人微微动容,鲁新继续说:“想想看,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且是便于开发和利用的大陆,巨大的国土本身就是巨大的力量。在我们看来,很多地方象征着中国,如中国腹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海拔八百到三千米,覆盖着厚厚的黄图,有些地方甚至厚达三百米,高原各处流淌着绿色的河流,组成神秘的黄土高原的独特的地貌。横亘其中的黄河,是中国人的骄傲,全场五千四百多公里,流域面积相当于两个,甚至三个法国。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而你们在五千年前,埃及法老时代,就已经拥有了灿烂的文化!”
他凝神注视着众人:“在美国人看来,先是西安,随后才是中国,历任美国总统访华,往往将西安作为第一站,其原因,就是西安拥有世界最早文明中心的崇高威望。黄河上的最大支流汇聚地在西安,拥有中国首位统一天下的皇帝秦始皇,仅从其陵墓外侧的兵马俑,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秦帝国的辉煌。”
他苦笑笑:“作为西方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壮丽和伟大。要知道,以西方文明溯源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在秦始皇发号施令,建立统一的文字、货币、计量制度,建立强大的军队的时候,我们尚在文明的早期——刚刚从洞穴中走出,拥有农业文明的土地。”
他仿佛看到了黄河九曲的壮丽景色,沉迷地说:“黄河,是一条不可思议的大河,远古人类随着河流来到这里,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黄河文化,中世纪以后,中国的文明中心转移到了北京,现在这个地方成了世界的中心。中国人将北京称作首都,在这里建立了规模宏大的皇宫,祈祷风调雨顺的天坛,拜祭天地的五色地坛,而这个五色坛。就是广大中国的代表。大陆西部高原多雨*气候,成了红土地的云南,这里拥有亚热带雨林气候,却不像更南一点的印度支那半岛遍布毒虫,是动植物多样性的乐园。国家拥有这样的环境,可以用以发展科学和生物技术。松花江等三条大河汇聚的黑龙江省,冲积平原形成了富饶的水稻产地,是世界上最好的稻田,从营养程度、口感和味觉几个方面,都是国家最重要的稻米和玉米产地。美国和加拿大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但其口感和营养程度,远不及使用天然肥料的中国东北的玉米作物。白色的沙土来自于敦煌的鸣沙山,代表着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对外交往的历史,当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展示她的文明的时候,西方为此曾目瞪口呆。”
他笑了笑:“诸位都是祖祖辈辈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已经习惯了对这些视而不见。比如张家界的秀美,奇特的山石和缭绕的云雾,人间仙境一般。就是同样幅员辽阔的美国,也仅仅是黄石国家公园能够媲美,但中国拥有多少张家界这样的景区呢,很多很多,不枚胜举了。”
他说:“之所以看好中国,并不是中国今天拥有超过美国的世界最大的经济成就。而是中国在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地位的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他微笑着说:“比方说,中国拥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也拥有从寒带到热带,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多样性,也让中国的未来多了很多的发展可能性。一个新产品的诞生,可以在这样的多种环境下进行研发和测试。比如新型的汽车。新的生物物种。而这一切,都是中国必然能够得到的东西。英国曾经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不惜违反人类伦理道德贩卖黑奴,经过数百年的努力达到世界第一,你们仅仅用了三十多年,就已经做到了。”
他说:“作为政策分析师,我经常浏览中国的网站。很多人抱怨生不逢时,不幸生在中国,实际上这种念头真的很好笑。你们抱怨假货多,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用牛皮纸做皮鞋的正是老牌的英国,17世纪末期,正是西方假货泛滥的时代。你们抱怨环境污染,实际上西方曾经为环境污染付出的代价远比中国多的多。你们抱怨城管、强拆。却根本不知道,西方应对这些,曾经经历过羊吃人的时代。当你们抱怨人权问题的时候,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不过废除奴隶制度一百多年。”
他说:“今天的西方,已经走向末路。美国以金融为主,通过炒作金融债券和债券牟利,人均负债早已经超过中国中等家庭财产。制造业空壳。欧洲拥有一定的技术和品牌。但是,这种专利迟早要到期的,这种靠吃老本的品牌迟早会成为明日黄花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仍在向西方付专利费,但中国的创新正在将付费取得专利的时代成为历史。我们——比如苹果手机,宝马汽车,只能凭一点点噱头技术和创新的概念来捞金。谁都知道,这种创新和技术迟早会走向末路。中国不论是通过仿制还是创新,都在快速的赶上。就中国光大民众来说,他们不去追捧、或者无力追捧西方的奢侈品,这对于西方来说,才是致命的。实际上,从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已经冲出亚洲,成为世界的盟主,只是和诸位一样,你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盟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家生死攸关之超级大国 最新章节第10章 中国实力,网址:https://www.xbqg8.net/263/26300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