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18章 知识转化灵感(2/5)

作者:印小宇
浩就这样第一时间跑到了附近的实验室,找到灵感之中的几种材料,按着感觉进行配比,开始了尝试。

而这也就是反馈知识的方式,不同于直接传输资料,那样传输过来的知识,一方面是接受者感觉会非常不直观, 学习起来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更是缺少了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让技术中许多的细节都变成了无法被理解的空中楼阁。

这也是最常规且对文明发展危害最大的一种技术传递方式,属于是揠苗助长,看似是提升了技术,实际上则是在毁灭科研团队的潜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在脑海中灌输知识,包括这些知识所需的熟练的技能,这种方式对潜力的破坏同样巨大,不过优点在于,可以迅速的熟练技术,并且连一些细枝末节,只可意会的内容也可以复制到接收者的大脑中。

但这对接收者的创造力也是一种破坏,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接受者的神志,那这是替换掉接受者的人格。

这是有过实验证明的,多次接受一个人的技术灌输后,虽然不会继承技术输出者的其他无关记忆,但却会影响接受者的性格,再多次接收之后,双方的思维模式会逐渐雷同,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相近。

用比较直观的说法就是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而接受思维的人主观上是很难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发生的。

因此这是一种更加危险的技术,想要避免这种危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思维在自己与自己的分身之间传递,双方的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致的,自然就不会出现这种后遗症了,而且接受的效率也会高得多。

霍雨浩之间传递技术用的就是类似的方式,只不过是更加改良的版本,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中的蛋白质芯片一直在记录着他理解课本上知识的过程。

通过数百次的记录对比,将他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活动记录整理下来,这个思考的过程十分宝贵,将其逐步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在他的大脑中模拟类似的电流,就可以造成类似灵感爆发一般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被传输记忆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大脑里多了什么东西,而是会依靠自己的实践,来发现这些东西,然后重新走一遍学习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就像是已经学会后练习了数百遍一般。

这种的后遗症就小多了,和真正的灵感爆发区别已经不大。

霍雨浩现在就处在这样一种灵感爆炸的状态,他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