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五四零章 通俗(4/8)

作者:灵宇
也一下催服务员:“做了吧,我出去就说过。”

一看服务员积极准备这就开席,卫教授就笑得挺惊喜:“小何辛苦了,今天多亏你,不然我们就要真的不知肉味了。”

何沛媛可不能开玩笑,还得严峻点:“老师们才辛苦,这么晚了……”

“一点都不辛苦。”龚晓玲温柔地强势:“格外辛快!”

专家们呵呵哈哈跟未到场的证实这一下午可是精彩纷呈还扣人心弦,交流处主任也很融入艺术氛围:“作为作品的首个读者,要是能听到小何的点评,肯定更精彩。”

“我没有点评。”何沛媛的苦笑似乎表明对钢琴艺术兴趣不大:“老师们多指正。”

老师们好像也没什么指正的,贺宏垂倒在思虑:“等校长回来再碰个面。”

小小杨主任只能点头。

“小何最近忙不忙?”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不怒自威气质的胡教授也可以很和蔼:“市里对民族乐团的建设非常重视。”

“我们还好。”何沛媛认真汇报:“就准备一下音乐节的演出。”

老师们好像都是关心三零六的,了解三零六的音乐会在浦海之春已经算是重头戏了,只是不清楚有什么新曲子新节目?

龚晓玲就又重提老黄历,又总结出杨景行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让人眼里有光”,让当初排练《就是我们》的女生和今天探讨《哇哇》的教授同样地即景生情。就自己来说,龚晓玲让认为自己喜欢作品和作曲家的主要因素反而不是才华,而是情怀。

被很喜欢的龚教问起来,何沛媛也大约想起自己当初对《就是我们》的第一印象好像也是音乐情感,她还近乎表扬说作品“没有故作高深”。

是呀,不光老师同学,杨景行的作品也被演奏家和乐评人们点评过不少了,得过各种各样的褒贬,但就是没牵涉到“高深”或者“晦涩”。

又扯出来一个反响强烈的大话题,“高深”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如今站在《第二交响曲》和《哇哇》的高度再去看作曲家以前的作品,其实“深”的维度根本不在技法上呀。再看那些民乐独奏合奏,最可贵的也不是开拓创新吧?

上菜确实不慢,盘盅漂亮摆设精美,红彤彤的蒸鱼,汤汁浓郁的鹅掌鲍鱼煲……可音乐家们沉迷于艺术,根本不看肉一眼。

何沛媛还点了龙虾呢,好大个头,满满一盘肉,好像是葱姜爆炒的还热气腾腾,杨景行是真等不得了:“今天也算谢师宴,别让菜凉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