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看盗版去(2/5)

作品:《明朝当官那些年

他念书。”

这一次,轮到高拱的眼睛湿润了。

这是一天之前的事情,所以本打算自己操办周岁宴的裕王府在得知皇帝的诏书后,是那么惊讶。

别说是宫人太监忐忑,连王妃李氏也坐立不安。甚至裕王也愣了许久,他从未不敢期盼这个孩子得到父皇的眷顾,但也曾想象过这个孩子是得到父皇喜欢的。

当年他也是得到父皇喜欢的孩子。

裕王模糊地想起,在当年庄敬太子的哀仪上,这个人对自己说的:“你以后无事不要进宫,不要来见朕——”

然后一道长长的帘子就隔开了七年。

高拱和陈以勤是裕王的老师,他们是最乐于见到裕王得势的。高拱的礼物是他在京里的玉匠轩订制的一柄玉如意,估摸一下价钱,大概是高拱七臣天然亲近裕王,但他们的顾虑是很大的,在一些事情上他们可以保裕王,因为他们言之凿凿出自公义,尊崇的是本该有的礼法,但一些事情上,根本不能和裕王沾边。

这一点陈惇也是很清楚的,他来京的时候,唐顺之就谆谆告诫过他,其中有一条就是千万不能和皇子沾边,这是唐顺之的亲身体会,当年唐顺之做到春坊右司谏,是明明白白的东宫辅导官了,就这样还因为与罗洪先、赵时春朝见太子,而被嘉靖帝削籍而归。

所以高官显贵来的少,席上的官员大都是低级官吏,像新科的翰林院庶吉士们倒是无妨,他们频频抬头观望,就是没有看到陈惇的身影。

“这个梦龙,”吴兑道:“说好的要来呢,到现在还不见人影?”

“他现在是内阁的司直郎,”诸大绶温言道:“每日公务繁杂,可能今儿不会来了。”

“我原本还羡慕他在内阁和御前侍奉,”邹应龙摇头道:“可是上次见他,又黑又瘦,吴带当风,当年在倭寇敌营里转了一圈也没见他这个样子,可见这内阁还真不是人待的地方。”

裕王府酒宴正酣,王妃李氏将小皇孙抱了出来,众宾客无论是怎样的心思,都纷纷夸赞,什么“英气满面”,什么“富贵绵远”,说的做父母的裕王两口子是真心开怀。

当然周岁宴的最重要一环就是试晬了,试晬就是抓周的意思,试晬的桌子上不是什么都可以放的,什么玉玺之类的都不会放在上面,仅仅只是普通的玉扇坠二枚,金钥匙、银盒,弓、矢、纸、笔,和几种糕饼水果罢了,放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炕桌上,让孩子挑选。

“小皇孙,”众宾客都起哄道:“快选啊。”

谁也没想到小孩子爬来爬去,看都不看这些东西,反而对桌上熏香的小香炉情有独钟,一把抱住就不撒手了。

幸亏这种小香炉体积小,而且里面的香灰也厚,抓在手里也不烫人。然而裕王却很高兴,等众人将小香炉抬起来一看,才发现这把香炉为鼎式形制,双冲耳,炉腹鎏金出戟分布有三,全器由盖与炉两个部分组成,盖身鎏金镂雕五蝠云纹,顶鎏金镂雕云龙为钮;至于为什么大家都啧啧称奇,因为这把香炉有个好名字,叫铜鎏金掐丝珐琅太平有象炉。这个香炉的底部的托儿是用鎏金制成的三象首,寓意“太平有象”,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款。

太平有象,就是河清海晏、民康物阜、天下太平的意思。

就在这时候,却听外面忽然传来一声传报:“有赏赐——”

一般都是中使带着宫中的赏赐来,这一次大家慌乱地开了大门,却看到一个青袍官员站在门外,不是别人,正是陈惇。

陈惇将嘉靖帝的赏赐念了一遍,无非是宫中的几样精巧玩意,绫罗绸缎罢了,却让裕王两口子激动不已。

“儿臣、儿臣谢父皇赏赐。”没有旨意,裕王就接过薄薄的礼单,也就借着这个机会,陈惇近距离地打量了这位闻名已久的王爷,发现他和嘉靖帝长得并不像。

嘉靖帝国字脸,眼睛眉毛很有气势,当真是有帝王的威严的,而裕王是个大圆脸,白白胖胖像个老面馒头,身材也很配套,圆圆滚滚。嘴巴上本该长胡子的地方只有一圈细细的绒毛,而两只耳朵耳垂很大,距离肩膀大概只有二三寸,看上去很有福气的样子,应该是随了母亲杜康妃的长相。

陈惇想了一下,女人长成这样,男人不见得会喜欢,不过老人肯定喜欢,估计嘉靖帝在选美上能随心所欲挑选的权力也小,那时候毕竟是蒋太后主持大选嘛,一看杜氏这个样子有福气,就塞给儿子了。可怜杜康妃虽然生了个儿子,却一直没有得到嘉靖帝的宠爱。

陈惇在打量裕王的时候,裕王也在打量他。

在裕王的眼中,这位名动天下的六首状元果然如传说中的年轻英俊,而且更具有一种信赖感,裕王见他的第一面,就已经感到了他胸膛中的力量。

“臣奉陛下之命前来看望小皇孙。”陈惇就恭敬道。

“在这里,在这里。”李氏抱着孩子走过来,她看到陈惇的那一刻不由得一愣,这不就是她在白云观遇到的年轻小两口吗?原来他就是新科的状元啊。

陈惇略略一俯身,只见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朝当官那些年 最新章节第十三章 看盗版去,网址:https://www.xbqg8.net/168/16882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