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离间(2/3)
作品:《大汉奸臣》在的蜀军,他们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这一次大战,蜀军先在潘仓嶂击败敌军,斩其酋长赵嵯政等人,又在山口城击败敌军,攻破敌军十三个营寨。>
接着,蜀军又继续追击,在大度河大败大长和的军队,俘获和斩首敌军共数万人,大长和的军队争相渡河,结果溺死者又有数万人。>
经过这场大败后,大长和国元气大伤,之后很多年都比较安分。>
不过这一次吴国灭蜀后,郑仁旻入侵中原的野心又再次燃起。>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
原来当年吴国开国功臣刘威之子刘崇景叛逃到蜀国后,被刚刚继位的蜀主王衍加官进爵,多有封赏。>
然而蜀国的内部原本就自相倾轧,那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有很多遭到排挤,更何况刘崇景这个外人,所以没过多久,他就被王衍外调去黎州镇守,远离蜀国权力中心。>
如今蜀国国灭,各地刺史、节度使等纷纷投降吴国,刘崇景见大事不妙,于是连夜带人逃亡大长和国。>
到了大长和的都城大理后,他极力向郑仁旻建议应当趁吴军刚刚夺取蜀中,立足不稳的时机发兵进攻,定能一举取胜。>
不仅如此,刘崇景在蜀地多年,对蜀国的情形也有一些了解,他将蜀中的地形、人口、各方局势等详细情形都细细向郑仁旻说明,又添油加醋的向郑仁旻描述中原如何富庶,以勾起他的野望。>
在刘崇景的极力鼓吹下,郑仁旻还真动了心思,开始调遣兵力。>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吴国一方打探到,于是才有了这一次杨炅等人的上书。>
收到奏疏后,杨渥一开始并不打算应允,毕竟中原的局势尚未平定,北方的后唐依旧虎视眈眈,是吴国的生死大敌。>
放着大敌不去对付,却发兵远征西南蛮国,这种事情怎么看都有些不明智;大长和固然要对付,但最好是放到天下一统之后再来。>
这就如同后世明朝先统一天下,并连续出兵北伐,等到将北元打残了之后,再出动大军攻占云南是一个道理。>
所以刚刚收到奏疏时,杨渥并不怎么重视;不过后来严可求却说道,大长和不过是个蛮夷小国,就敢妄自称帝,若是不发兵讨伐,如何彰显吴国威严?>
而且郑仁旻既然已经起了入侵中原的野心,就不会轻易放弃;若是不趁着灭蜀大军还在的时候加以讨伐,等到将来大军撤出蜀中后,郑仁旻定然会出兵来攻,到时候大军来回奔波,反而疲于应命。>
昔日王建一战取胜,就让郑仁旻在之后十多年里一直保持安分,如今若是能再能取得一场大胜,定能让郑仁旻彻底放弃野心。>
如此西南才能彻底安稳,吴国才能安心对付后唐。>
听完严可求的谏言后,杨渥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现在讨伐大长和的确比不闻不问要好。>
下定了决心后,杨渥终于给杨炅等人回信,同意他们发兵讨伐郑仁旻,并任命柴再用作为大军的统领。>
这一次用兵毕竟不管是规模还是对天下大局的影响力,都不如灭蜀之战,再加上西南瘴气横行,地方偏远,杨渥自然不会让周本、刘信等老将去涉险,而柴再用的年龄相对年轻,身体更加强壮,所以让他领兵。>
为了尽可能保证战事顺利,杨渥又下令从投降的蜀国将领里面选出对西南局势较为熟悉的人,来担任大军的副将,一路上为柴再用出谋划策。>
十月中旬,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柴再用率领三万大军南下征讨大长和国,由投降吴国的蜀军名将张武来担任其副将。>
……>
洛阳城外,军器监的靶场上。>
“轰!轰!轰!”>
伴随着一声声巨响,如同从平地里打了一个个炸雷般,围观的众人望着前方一字排开的六根古怪铁管子向外喷出的白烟,心中都感到震撼,连忙上前去观察。>
“这就是陛下所说的火炮吗?果然声势惊人,就是不知道威力如何?”>
是的,摆在他们眼前的正是火炮。>
火药武器在吴国早就被用到了军事上,用苏州炮投掷的榴弹更是吴军的一大撒手锏,曾经多次在战场上取得奇效。>
而对于火炮这种攻城利器,后世之人都知道它的威力,将其称为战争之神。>
火炮出现在战场上,也必然会对战场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样重要的武器,杨渥当然不会忘记,早在很多年他前就派人负责尝试铸造。>
然而可惜的是,那时候的火炮铸造技艺不成熟,以至于造出来的火炮相比于已经发展成熟的苏州炮来说,在射程、精准度、威力等方面,都没有什么优势。>
甚至于在重量方面,火炮也非常沉重,比起可以拆解的苏州炮来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汉奸臣 最新章节第一百九十九章离间,网址:https://www.xbqg8.net/164/16469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