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圣山真福地(3/4)
作品:《一名隐士的前半生》《大唐西域记》记载:释迦逝世前,将法口传迦叶,嘱托他再留传众人。迦叶在佛祖去世后即召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回忆诵念佛祖生前所说之法,确定佛教经典,在佛教历史上称“第一次结集”。此后第二十年,迦叶年迈将去,乃持释迦所遣金缕袈裟前往摩揭陀国的鸡足山上,“身升虚空,示诸神变,化火焚身,遂入寂灭”。中国的《五灯会元》、《滇释记》等佛教典籍均多有记载。
华严门左有眼药泉,相传,迦叶入定华首,徒弟紧追不及,在此痛哭,聚泪成泉。俗传这泉水能治眼病。华首门前的西边,有“朝山石”,这是由数万个核桃、板粟大小的小石垒成的石堆,或方或圆,或白或黑,不一而足,它们是部分朝山者从数百里或千里外带来投置在这里的。石虽小,却来自四面八方,足证朝山者之多。
悉檀寺,位于满月峰,明代万历年间僧本无与丽江土府建。天启年间,请得嘉兴本藏经一部。明代寺中还设有浴池,"池以砖秋瓦,长丈五,阔八尺,汤深四尺,灶从隔壁釜中,竞日乃温",徐霞客曾在此沐浴。
寂光寺,倚旃檀岭,明代嘉靖年间定堂禅师创建,处万松林中。
尊胜塔院,位于文笔山前、悉檀寺东,明代崇祯年间丽江府与僧道源建。塔高六丈六尺,四周有禅房40余间。院内还有巨钟一口,清代顺治年间铸就,重约2000余斤,"晨夕钟声,响震山谷"。山后有静闻和尚骨塔。
大士阁,位于象头山前,明代创建。传说有敌袭大理,见一老妇人背巨石而行,十分惊愕,上前打问,老妇人说,我老且病,不能背重的了。敌人见状,惊惧而退。当地人认为这位老妇人是观音化身,非常感激他退敌之恩,故就石建阁。其前有坊有楼,登上陡峭的台阶,可见主建筑大士阁,上供大士像。左右各有楼。大士阁又名三摩寺。
太子阁原为铜铸,四角重檐正方形,为清末(1661-1911)僧人可祥募化修建,楼中祀铜铸太子一尊,临窗高立。“文革”时被毁。2011年重新修复的,面积80多平方米,阁楼按明代亭阁建筑风格设计,梁柱门窗均用珍贵木材楠木制作,顶以铜瓦覆盖,华贵庄严。
这里同东南亚佛教联系较密切,开香寺还建有缅塔。由于宗派等原因,形成这样的格局:华严寺接待南京朝山的和尚,睡佛寺是西藏喇嘛朝拜的必到之处。据说每到鸡年,西藏喇嘛要驮经文、佛像到鸡足山朝拜。鸡足山成为佛教文化荟萃和交流之地。
其实,在这里,包括我们一路走来的宾馆,吃到的东西,也是很稀奇的。可以这样说,大理有的特产,它都有。其背靠苍山,凭苍山之优,干巴菌、树头菜、松茸等产量丰富,新鲜无比,味道更是别具一格;濒临洱海,借洱海之便,水产颇为丰富,弓鱼、田螺等等,物华天宝,味道可口宜人。
沿途街镇的小吃也非常有特色,著名的乳扇、奇妙的饵块、香酥的粑粑还有滑嫩的凉鸡米线,都能令人回味无穷。
鸡足山上有很多野生菌,一般当地人都把部分菌子晒干收藏,在山上或山脚的餐馆内都能吃到,最好吃的应该是野生新鲜的竹笋了,还有长在树皮上的一种绿色的像树皮一样的东西,当地人称作"青蛙皮",凉拌或炒来吃都不错哦。要是上山进香想吃素饭,祝圣寺的素食很好吃。
油鸡枞油鸡枞鸡枞是一种野生食用菌,属云南的大宗特产。民间食用、历史悠久、盛而不衰、深受青睐、成为云南的土特名产。该公司加工生产的油鸡苁是以野生鸡苁为主要原料,选用上等的鸡足山野生核桃油,采用上千年的民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不加任何防病剂和其它化学成份,保证了野生天然无污的价值。
对于鸡足山来说,最有特点最出名的食品,就是冷菌了。冷菌是佛教圣地鸡足山特有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味之佳美,超过任何一种食用菌,食用价值远远超过目前我国出口的松茸、羊肝菌、牛肝菌等,堪称菌类之冠,品位很高。它含有较高的抗癌物质、磨菇多糖,但此野生菌产量较低除鸡足山主产外,滇西2000米海拔以上的地区有部分。
这里的风景及佛教特色,有点四不像,又有点什么都像。总之,综合信息量是很密集的。如同一本巨著,你要细细翻它,总有收获。拿陶渊明的诗来说,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里冬天并不寒冷,有点江南的特点,树木青郁,泉水活泼。但到了山上,冬天又有冰凌挂岩,针叶林木,仿佛有点北方的特点。如果按方位来说,它属于中国的西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但却缺少西部那黄沙。它又地处云贵高原,红色的泥土,让人感受到沧桑。
这里的宗教也是综合性的,有南亚上部座佛教的寺庙。其实,迦叶尊者主持第一次洞窟内佛经集结之时,就坚持严格的戒律与头陀行,这是上部座佛教的基础。
后来以阿难为代表的集结活动,因“小小戒可舍”的观点,被迦叶所不赞同,产生了大小乘佛教的分野。
这是佛教史上的一笔老账,仿佛分裂就此开始。但奇怪的是,在鸡足山,大小乘佛教却同时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最新章节第五百二十三章 圣山真福地,网址:https://www.xbqg8.net/160/16096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