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48)(1/2)

作品:《军事战略论

由于“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下】”因而这就相应地要求军官们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而且军官们在进行辨别的*时候也必须遵循盖然性的*规律。克劳塞维茨认为在作战之前拟定战争计划时情报的*辨别已相当困难了,而在实际的*复杂战争过程中,情报接踵而来,因而想要清楚地辨别就更加困难了。即便是这样,“如果这些情报互相矛盾,是非难分,需要人们分析辨别,那还算是幸运的*。”如果一个指挥官根本没有验,那么他所遇到的*困难就远不止于此了,“更糟糕的*是情况不像上面所的*那样,而是一个情报支持、证实或补充另一情报,图画上在不断增加新的*色彩,最后,他不得不匆忙做出决定,但是不久又发现这个决定是愚蠢的*,所有这些情报都是虚假的*、夸大了的*和错误的*等等。”克劳塞维茨对于情报的*集与辨别以及人们对于情报的*实际处理能力显然是报着极大的*怀疑心态的*,“简单地,大部分情报是假的*,而且人们的*胆怯使情报的*虚假性和不真实性变得更大了。”人们总是容易相信坏的*情报而不相信好的*情报,并且他们也更倾向地将坏的*情报夸大。而为了避使自己在实际的*战争过程中被纷繁复杂的*情报所迷惑,克劳塞维茨认为指挥官必须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便是他天生不乐观或是没有过战争锻炼和判断力不强,那么他也至少要强迫自己摆脱恐惧而面向希望。由于“一般的*人容易受别人意见的*影响,多半不能当机立断。”因而当他们听到别人的*意见时就很容易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此外,“即使是亲自草拟计划的*人,当亲眼看到实际情况的*时候,也很容易对自己原来的*意见发生怀疑。”因此,“只有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使他抵挡住暂时的*假象的*冲击。”

与《孙子兵法》中用十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情报重要性的*做法不同,克劳塞维茨对于情报不稳定性的*怀疑,使得他极少关注情报的*集与利用。这其实也可以从两种战法的*不同特征来加以解释,《孙子兵法》中更重视谋略的*作用,因而对待情报这种与谋略直接相关联的*因素也就极为重视了,而《战争论》则更重视直接的*交战和正面决战的*作用,因此也就相对轻视谋略以及与谋略直接相关联的*情报因素了。

出敌不意与诡诈

克劳塞维茨承认出敌不意是战争活动所应当竭力实行的*,但是他却认为在实际战争活动中要想做到出敌不意又是十分困难的*:“虽然出敌不意是到处应争取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确实是不会毫无效果的*,但是,非常成功的*出敌不意也确实是不多的*,这是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如果认为在战争中用这种手段一定能得到很多收获,那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想像中,出敌不意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但在实行中,出敌不意却多半因为整个机器的*阻力而难以实现。”而为了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而尽心机做出的*掩饰活动总是极容易被敌人所发现的*,“准备一次战争通常需要几个月,把军队集中到主要的*配置地点,多半需要建造一些仓库和补给站,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行军,这些动向是很快就会被人知道的*。”

出敌不意并不是军事指挥官们可以随意和随地实行的*,在不同的*情形和选择范围中,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军事行动其程度和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战术上,由于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都比较,出敌不意自然就比较容易实现。因此,在战略上,越是接近战术范围的*措施,就越有可能出敌不意,越是接近政治范围的*措施,就越难出敌不意。”“因此,一个国家出敌不意地向另一个国家挑起战争,或者出敌不意地将大量兵力指向另一个国家,这是极少见的*。”不过,克劳塞维茨认为出敌不意越难实现,而一旦实现后,它所能收到的*效果也同样是巨大的*。“与此相反,一两天内就可以完成的*活动,出敌不意的*可能就较大……但是很明显,这样的*出敌不意虽然较容易达到,但效果较,不是这样的*出敌不意虽然较难达到,但效果较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过规模的*出敌不意要收到很大效果是很困难的*。”

克劳塞维茨接着指出,出敌不意是否能够得以成功地实行也要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在战争中要通过出敌不意取得巨大的*效果,只靠指挥官的*活动、魄力和果断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不是想完全否认出敌不意可能取得巨大的*效果,只是想指出巨大的*效果同其他有利的*条件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条件并不是常具备的*,也很少是指挥官所能创造出来的*。”

实行出敌不意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只有能够左右对方的*人才能做到出敌不意,而只有行动正确的*人才能左右对方。”相反,“如果为了出敌不意采用了错误的*措施,那么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招致恶果,至少敌人对我们的*这种措施不必特别担心,他会从我们的*错误中找到防止不幸的*对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军事战略论 最新章节战争论(48),网址:https://www.xbqg8.net/16/165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