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六章 合纵连横(二)(1/2)

作品:《战国征途

淳于钟秀笑道:“合纵连横之术,始于战国中期,当时魏国衰弱,天下以齐、楚、秦三国最为强大,互相对峙,并争取他国相助,以图击败对方.而其他赵魏韩燕四国虽弱,但也非不堪一击,自也不甘示弱,与齐、楚、秦三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书库(64))因此才有合纵连横之术出现,公孙衍游东方六国,合众国而攻秦,是为合纵;而秦国任用张仪,外连横而斗诸侯,这就是合纵连横的b来由,而张仪、公孙衍死后,秦国益强,东方六国渐弱,故此常以合纵对秦,先后又有苏秦、鲁仲连、四公孑,虽均为纵横家,但却都行合纵之策,以抗秦国,而秦国虽无张仪这样的b纵横家,但仍以张仪所创的b连横之计,以破合纵,直到现在。”

高原点了点头,淳于钟秀的b这段话,大体把合纵连横的b来历淸楚了。

后世提到合纵连横,往往就会想到张仪苏秦,并且通常都是将这两个人并称,似乎这两个人就是合纵连横的b代表,也是旗鼓相当的b对手。

但其实张仪苏秦并不是同一时代的b人,虽然两人的b出生时间不详,但按史料记载,苏秦是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10年,两人相差了26年。而从两人的b经历来看,张仪主要活动于秦惠王期间,即公元前56年—11年间;而苏秦的b活动时间在燕昭王时代,即公元前5年-29年间,正好也相差了三十年左右,因此苏秦基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而和张仪针锋相对的b,创立合纵之策的b人,其实是公孙衍。

不过公孙衍的b运气似乎不好,在与张仪斗法的b过程中,始终棋差一招,处处受制,在历史中的b名头远没有苏秦响,因此有一些史料张冠李戴,将一些公孙衍的b事迹都安在苏秦身上,结果给人以苏秦就是合纵的b创立者的b印像,而不知道有公孙衍这个人。

其实公孙衍的b才能并不在张仪之下,在公元前18年,公孙衍就发起了第一次合纵联军,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并推举楚怀王为合纵长,进攻秦国。但张仪从中游分化合纵,使燕、楚两国背盟,结果五国联军被秦国打得大败,第一次合纵伐秦,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随后东方六国又先后组织了四次合纵联军攻秦,分别为:

公元前298年,孟偿君约韩、魏两国合纵联军攻秦,结果被秦国击败。

公元前28年,苏秦佩六国相印,联合齐、魏、赵、韩、燕、楚六国合纵攻秦,迫使秦昭王退还所攻占的b赵、魏、韩、楚等国部分土地,十五年不敢再出函谷关。这也是合纵取得的b第一次胜利。而苏秦也由此名震天下,和张仪并尊。

公元前24年,信陵君担任魏国上将军,组成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联军,大败秦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

公元前241年,赵国大将庞煖组织魏、赵、韩、楚、卫五国合纵伐秦,但临阵之际,楚国突然撤军,结果联军被秦国打得大败,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合纵了。

当然,如果这一次三国组成合纵成功,将是第六次合纵。

从总体来看,不计救援其他国家,而是主动进攻秦国组成的b合纵共有五次,结局二胜三败,并不占优,因此高原并不看好合纵,也不能没有原因。

但除了最后一次以外,前四次合纵,都由公认优秀的b纵横家组织,结果两胜两败,高原一时也分不出其中的b原因来。如果信陵君组织合纵成功,是因为信陵君精通兵法,但苏秦并不是以兵法闻名,何况那时的b秦国,还有名将白起坐镇,但苏秦组织的b合纵也取得了成功,因此主将是否精通兵法,看来并不是决定的b因素。

不过既然淳于钟秀这样问高原,她自然有自己的b答应,不仅是高原颇感兴趣,就连李瑛鸿也十分好奇,虽然李瑛鸿不喜欢处理政务,但合纵连横可不是普通的b政务,而是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李瑛鸿对讨论合纵连横的b问题,并不排斥。

见高原和李瑛鸿都注视着自己,淳于钟秀这才道:“其实穿了很单简,合纵是集众弱而攻一强,东方六国合力,自然远强于秦国,只要是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沒有战不胜秦国的b道理,因此合纵的b胜利,就是因为各国团结,而合纵失利,往往就是内部首先分裂。”

听完了淳于钟秀的b这一番话之后,高原若有所思,而李瑛鸿道:“钟秀的b意思,想要合纵成功,首先要求合纵的b各国团结,但怎样才能让合纵的b各国团结一致呢?”

淳于钟秀笑了一笑,道:“团结与否,其实就在于‘势’,若是大势所趋,各国必会团结一致,如果势不所趋,则纵有公孙衍、孟偿君这样的b奇材,也是无计可施。”

李瑛鸿还是半懂不懂,道:“那么什么是‘势’呢?”

但高原却听懂了淳于钟秀的b意思,道:“钟秀认为现在合纵的b大势己成了?”

淳于钟秀笑道:“夫君以为呢?现在韩、赵、魏、燕皆亡,秦国势不可挡,如果这时还不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国征途 最新章节第七八六章 合纵连横(二),网址:https://www.xbqg8.net/13/13839/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