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出手相助?(2/3)
作品:《这一定不是我写的文》地区的居民影响而形成这些国家的语言,情况与日耳曼语在英格兰流传下来类似。
特别注释:现在所说的哥特族,大多属于朋克——后朋克——哥特,与上文所说的哥特人无关。
4相关文化编辑
概述
哥特(ghi)?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最早哥特(ghi)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hi”,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hi”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意涵,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哥特式建筑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哥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哥特式文学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哥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哥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哥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pir),布兰姆·斯多克(bra skr)的经典作品《德拉库拉》(dra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哥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新时期哥特式文艺
时间来到1980年代,新的哥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对先前庞克文化(puk)的反动,不论如何,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同样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虚面为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为这些主题的最佳象征。
吸血鬼(vapir),意思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为传说中背负上帝诅咒的超自然生物,通过饮用人类或其它生物的血液,能够令自身长久生存下去。早期吸血鬼的传说流传于巴尔干半岛与东欧斯拉夫一带。近一百多年来随着小说、电影、流行文化的不断改编,吸血鬼的共同形象也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类必须以吸血来保持生命力、在夜间活动、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奇特生物。吸血生物的传说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吸食人类精气的魔鬼。但真正现代意义下的吸血鬼形象的建立,主要来自于18世纪时对东欧地区口头流传的民间传说进行汇总编辑出版。
在这些传说中,吸血鬼指的是死后能够从坟墓里爬出来吸血的尸体。在医疗不发达的条件下,有些没有真正死亡,只是休克了的人被下葬,而后在苏醒的时候或者复又活动起来,被当成不死的存在。欧洲黑死病流行的时期,在人们极度恐慌的情形下会产生这类对死者继续活动的惧怕,因而出现像尼塔特这种带有传染黑死病能力的德国吸血鬼传说。
特征
传统东欧民间传说中的吸血鬼和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来源
传统东欧民间传说中,成为吸血鬼的尸体一般在生前因特殊的原因而死去,在不同的民间传说中,原因也多样化。
比如:为了防止这些死者可能会变成吸血鬼,一般会进行特殊的葬仪(例如:面朝下埋葬、在尸体旁放置镰刀以驱散意图占据死者尸体的恶魔、在尸体上放置十字架,等等)
起源
关于吸血鬼传说起源的最普遍的解释是卟啉病。卟啉病是一个用来描述血液中血红素生成不正常时症状的术语。某些这种疾病,比如皮肤生血性卟啉病,这导致毒素在皮肤上沉积。这种疾病的患者通常对光很敏感,因为光能激活皮肤中的这些毒素。当毒素被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定不是我写的文 最新章节第126章 出手相助?,网址:https://www.xbqg8.net/108/10875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