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家族罹难,松涛流浪(1/2)

作品:《南明之张松涛列传

万历四十四年冬月初五日,宿州府北边的张家寨一个孩童呱呱坠地。

“生了,生了!是个男娃子。”随着稳婆的喊声,屋里屋外的一片欢声笑语。

“快,放鞭炮。”一位四十多岁男子,身体颇为强壮,边急步走向院门,边大声喊着。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了起来,随着这个男娃的降临,整个张家寨都笼罩在一片祥和之中。

“请二爹给娃儿取个名字吧。”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跪在一个儒生打扮的中年人面前。

“嗯。这娃儿就叫松涛吧。至于表字待娃儿开蒙了再说吧。”中年儒生沉吟道。

“松涛,张松涛!侄儿谢二爹为我儿赐名。”小伙子谢过中年儒生后,欢快的走了。

……

张家寨位于宿州北,依乳峰山而建,周边有细河与柳河都是淮河的小支流。

其祖上在嘉靖年间本是海上求富贵,曾追随过大明海疆巨寇汪直。后汪直受诏就降,本拟可助明廷开海通商、垦殖海外,不说列土封疆,怎么也可搏个万户侯。却不想不为明廷所容,弄个身死名裂。

张家先祖因此看破世事,便弃海登陆,定居于宿州北的乳峰山下。为了洗白身世,曾不惜金银,落户安居之后,便置田买地,举家居住于此。

张诚兄弟三人曾跟随汪直追风逐浪,历经艰险在海盗中颇有名望,然汪直遇害后迁居内陆,确极能隐忍,逐渐为地方所接受,结婚生子安定下来。

兄弟三人陆续舍出钱财,招揽流民建村立寨,开垦荒地为良田,多次受地方官府的嘉奖,随着子孙繁衍渐渐安居于宿州北乳峰山下的张家寨。

由于张家先祖曾为海盗,所以寨中颇具武风,子弟皆习练刀枪棍棒,平时用以强身,乱时安家立命。

至万历年间张松涛的二爷爷张正山勤奋苦读,中了举人后,虽未出仕为官,但张氏家族开始重视读书识字,建立了自己的族学,族中子弟年六岁既到族学中读书,接受教育。

……

张松涛六岁开蒙,便在族学中接受教育,至二十岁时已具备考取秀才的能力,只是由于世道艰辛,且匪乱丛生,所以在获得童生后,一直未再应试。

但张松涛极爱研读兵书战策,阵法韬略。并耍得一手好棍棒,善射弩箭。常思以有用之躯报效朝廷,定国安邦。

近年由于世道艰辛,匪乱丛生,家族长者便集聚族中壮年,时常暗自操练,以求结寨自保。张松涛也被选入寨丁,时常与寨中其他子弟一起练习枪棒、弩箭等战技,并练习相互间的配合与保护。

……

崇祯十二年夏,附近山中有一股恶匪横行宿州乡野,经常到周边社集、村庄索取粮食、钱财,若不满足,便攻庄破寨。

张家寨人户虽不甚众,却很有积蓄,而且寨中武风颇盛,在周边极有声望。便被这伙恶匪盯上。

竟派人来寨中索要钱粮甚重,经族中老人公议,决定不能满足匪贼的要求,不能纵容匪贼的这种行为。

便一面修书分别报于灵璧县衙和宿州府衙,一面召集寨中青壮,加紧训练,整修寨墙,准备防御匪贼强行攻寨。

那一伙恶匪因要求未被满足,同时急于在这一片杀人立威,竟纠结了上千匪徒,扬言要破寨屠庄。

张家寨虽有所准备,又男女老弱齐上,奋力防守。终因民壮不敌匪贼,被这伙恶匪攻破寨门,杀入寨来。

寨中男女老少六百五十余口皆死于匪祸,唯有张松涛在匪贼围寨之初,奉命携带求援信和一包细软单骑杀出,前往灵璧县衙紧急求援,得免于匪难。

……

待宿州府与灵璧县的官兵汇集,随张松涛回到张家寨时,匪徒已屠尽寨中人丁,劫掠寨中钱粮而去,走前还放火焚烧了张家寨的房屋。

张松涛苦苦哀求官军帮助剿灭这伙恶匪,却不为所动,官军在张家寨更不停留,只以匪贼逃遁,不得追击为由,竟陆续撤回了。

张松涛悲愤之余,只能收拢族人尸身,以为安葬。然族人皆肢体不全,衣裳残破,尤其寨中女子,竟无一穿着衣裳。

张松涛寻遍全寨,却根本找不出那具尸体是其父母,甚至他那怀孕的妻子也遍寻不到尸身,寨中族人要么被砍杀肢体残破,要么被焚烧无法辨认。

他只能目含泪、眼含血,强忍悲痛将能寻到的族人尸身,统一埋葬在一个大坑里。

……

此后,张松涛便离开村寨,一路流浪,意图打听到屠灭村寨的恶匪下落,为族里死难亲人报仇。

在流浪途中,他依靠下水抓些鱼虾蟹、上树捉鸟和鸟蛋、土里挖虫子与草根充饥,遇到人烟时也偶尔讨要一些食物,但是这末日的乱世,谁家也没有多余的存粮。

在近两年的日子里,张松涛又遭遇小股匪贼,要抢夺并裹挟他一起为匪,张松涛与匪贼本有不共戴天之仇,怎肯为匪,便于匪贼发生战斗,搏斗中斩杀两个匪贼,负伤逃脱张松涛。

之后又遇到一伙流民,内中壮年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明之张松涛列传 最新章节序章 家族罹难,松涛流浪,网址:https://www.xbqg8.net/103/103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