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章 权臣是检验君王权威的唯一标准(1/2)

作品:《魏始皇

无忌的冠礼在半个月后如期举行。

这套仪式复杂的大礼,耗费了他整整一天的时间。

在魏国的太庙里,王族的宗正峥公为魏无忌先后加了竹冠、皮冠和文冠,意味“三加冠”。

魏无忌亦得表字“子孝”,往小了说,是要孝父母、敬亲朋,往大了说,便是“无愧于天地”。

傍晚的时候,加冠后的无忌回到王宫参加晚宴,据说,当日魏国的贵族们饮宴达旦,狂欢了整夜。

数日之后,魏无忌跟在大哥魏圉的身后,第一次参加魏国的朝会。

这亦是他迈向政坛的第一步。

战国的朝会并不像后来的早朝一样,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家一起坐。

朝堂之上,不仅君王有资格坐下,所有的入朝官员也都有各自的坐席。

君臣之别所有,但尊卑之念却远未如后世那般积重难返。

众人各自落座后,内侍高呼朝会开始,立刻就有人举起了手中的笏板,高声道:

“子孝已行冠礼,却无封地,此事有些不成体统。臣弟以为,可封子孝于信陵,称信陵君。”

谁这么挺我

魏无忌望过去,发现说话的人正是魏国大司农魏齐。魏齐是魏王的弟弟,无忌的叔叔,生得高大俊逸,风采斐然。 无忌对魏齐并不熟悉,也不存在好感或者恶意,为何他要帮着自己说话

此言一出,顿时有不少人附议。

东方六国历来有给嫡系公子封君、封地的传统,这也是自数百年前就延续下来的、壮大宗族势力的最好办法。

无忌在加冠之际没有被封君,着实是反常的现象。

见此情状,高座上的魏王向魏无忌这边望了过来,对着他点了点头,露出宠溺的表情。

他本是面向愁苦,常年难得一笑,此刻看着魏无忌,脸上的皱纹竟全都舒展开来,绽放出慈父的笑容。

见到魏王首肯,魏无忌遂立起身来道:

“正所谓无功不受禄,无忌以稚子之身,少年加冠已非寻常,若是再骤得数县之封地,不知要让前线奋战的将士们作何感想当今战国之世,我魏无忌志在征伐四方,为魏之上将封君、封地的事情,不如待我立下稍许功劳,再作商量吧。”

魏无忌年方十六,已是身长七尺七寸,他今日穿了一身红色深衣,更趁得面如冠玉,光彩照人。

并非是魏王不重视这个嫡出的王子,而是魏无忌有志于建功立业,不愿白受封赏。

这样的解释,足以让大部分人满意。

“真是没想到,无忌公子竟是如此高风亮节,魏齐没有异议”

众人亦纷纷附和。

稍许,太子魏圉又举起了笏板道:

“逢泽一带乃是公室禁苑,本不该出现盗匪。但日前孟尝君与无忌在逢泽南畔田猎,却被悍匪劫杀,此事不可不防。我记得先惠文王时,曾与逢泽以南造有行宫,如今尚未全然朽坏,不如加以修葺,亦可作为父王秋狩时的驻跸之地。”

逢泽是魏国发掘鸿沟时,将水流引入洼地形成的巨大人工湖。而魏圉所提到的“先惠文王”,乃是一度主导着魏国于战国早期争雄的魏惠王魏罃,他生活奢侈,在位期间曾大兴土木。

听到魏圉建议修葺逢泽南畔那座荒废的行宫,魏王似有意动,问道:

“修葺行宫的费用几多”

“大约千金。”

一千金啊,魏王点了点头,表示这个费用完全可以接受,正要开口答允,不料台下孟尝君忽然道:

“且慢一千金,已抵得上十户中产之家的资材,王上三思啊”

嗯魏无忌忍不住挑了挑眉毛,孟尝君这是个什么意思

孟尝君作为当时盗匪打劫的直接受害人之一,按理说应该赞成修葺行宫的呀。

难道他是为了跟太子唱反调

高座上的魏王见有人反对,心头顿时有了不喜,但见反对的人是孟尝君,这份不喜顿时又变成忌惮。

“那丞相的意思是”

“文以为,用千金之资修葺一座行宫,已是耗费甚巨,不如用这些钱招徕列国游士,再择优选派,出任官职,换来的回报,又何止千金啊。”

招揽人才

这倒也算是正事,但简单的“招徕游士,择优而录”这几个字,实在是太过笼统。

这种“正确的废话”,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人说,都会有人应,但到底该怎么做,往往说出这种话的人本身都不知道。

另一边,魏圉当然不甘心被晾着,又道:

“历年的秋狩乃是国之大典,父王的安全亦是重中之重。因此,更加需要保障逢泽禁苑内的治安,不仅要防止山民偷猎,更要提放盗匪流窜。儿臣以为,不仅要修葺行宫,还要选派甲士三十人,长期驻守望父王明鉴”

这个时候,大司农魏齐亦站出来道:

“臣弟也以为太子所言甚当,逢泽南畔的行宫确需修葺。”

得,二比一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始皇 最新章节4章 权臣是检验君王权威的唯一标准,网址:https://www.xbqg8.net/103/103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