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5 那个曾支配过我们恐惧的华夏本科生又要来?(2/5)

作者:一桶布丁
休的研究。

不管是数学还是计算机,做纯理论研究的人都是最少的。

因为做单纯做理论方面的研究,其实很枯燥且乏味,而且门槛极高,如果不是因为浓厚的兴趣跟强大的智力做支撑很难坚持下来。更别提从纯物质方面考虑,理论研究往往也是费力却不讨好的。

毕竟理论研究提出的是一种指导思想,影响的往往是不知多久后的未来。尤其是理论一旦具体到应用层面,就涉及到各种推广的成本考量跟利益之争,所以并不是研究出的理论极为先进,就一定会被现实世界所接受。

但在做理论研究又有一点好,因为真的做出颠覆性成果,立刻会成为学术界最闪耀的那颗星星,名誉、利益接憧而来,哪怕是在遥远的未来,这些理论才会被科学家们应用到现实,那么未来所有这些应用层面的成果都绕不过这位理论突破者的名字。

比如牛顿、比如爱因斯坦、比如玻尔兹曼……

尤其是玻尔兹曼,虽然因为提出的理论不被当时的世界所理解,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所有研究热力学跟统计物理的科学家们都绕不过这个名字。

这就是做理论学家的两条路了,要么就流芳百世,以其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猜想,永远影响这个世界,要么一辈子默默无闻,百年后大概就跟普通人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无人记得。

显然前者的数量是极其稀少的,人类数千年文明史,能被一直记得的理论先驱者,不过寥寥数百人。且绝大多数还只在特定学术圈内留名。

比如曾经英国著名的科学家道尔顿,大概除了物化生专业的学子们,很少人还会记得他就是学界公认的科学原子论之父。

而此时之所以让约翰·威尔逊如此痴迷的泡在他的办公室里,就是因为他发现一个极有可能被后世所牢记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湍流算法的成功已经让宁为在计算机算法界拥有了一席之地,但在约翰·威尔逊看来,湍流算法跟这篇论文相比并不算什么,哪怕这一算法已经被证明了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而这篇论文什么时候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未可知。

原因很简单,在约翰·威尔逊看来评价世界科学界理论学家一生研究成果的对科学贡献度其实也是有标准的,这一标准跟即时的经济效益无关,那是搞应用的家伙们才会关心的事情!

对于理论学家而言,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