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零七章 买卖兴隆(2/6)

作者:镶黄旗
日本社会工资的普遍性大幅增长。

日本社会有个特殊的传统。

每年一到春季,日本的工会就会同资方进行以增加工资为核心的要求改善劳动条件的谈判,这被称之为“春斗”。

虽然和欧美强势的产业工会闹涨薪不同,这种“春斗”往往流于形式。

因为日本的工会小而散,而且很多是企业设立的“内部工会”。

可以说,日本工会在与资方的谈判中处于完全的弱势。

只要资方提出企业困难,工会就只有被资方牵着鼻子走的份儿。

实际上绝没有可能发展到工人进行罢工的地步,哪怕企业不涨工资。

否则安倍上台后也就不会被铁板一块的商界死不加薪的执着搞得焦头烂额了。

但话说回来了,1986年可不是日本经济下行的低 社会,反倒是日本社会就业率最高,金钱最富裕的年代。

就业率高就意味着人才变得稀缺,企业需要面对争抢人才的局面。

那么如果不涨工资,就意味着会丧失人心,甚至因此丢失人才。

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上台的安倍耗尽了心思,恨不得给日本企业下跪也没能做到的事儿,在这个年代一点都不费力。

1986年的春斗,许多日本企业都特别自觉,老板不但同意涨薪,而且还涨得不老少。

连中小企业都是一万円到两万円,大企业都是两万円以上到五万円的。

所以这一年的春斗不但格外的和谐,而且还以平均涨薪百分之十的数字,造就了日本经济史上的高光时刻。

日本的企业家们好像成了世界上最心善的菩萨,双手捧着花花绿绿的钞票送给了自己的职员们花。

日本公司的职员们也不再是什么社畜的形象,个个都是挺胸抬头的社牛。

宁卫民要不是知道日本在透支未来,简直能被新闻节目上的这一幕羡慕死。

当然了,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普通家庭,每个月手里可供支配的金钱又多出了好几万円。

而生活成本下降,收入却在相应增高,那必定会促进人们的消费 。

这对于宁卫民这样的商家而言,当然是莫大的好事。

虽然他也需要雇请员工,同样要面对人力成本的增长。

但因为他在日本聘请的都是特殊人群构成的临时工,又不要求学历。

被动提高的用人成本其实没那么夸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